分类
生活

雨夜

[bsaudio]https://www.xiaozonglin.cn/usr/uploads/2024/07/3469131087.m4a[/bsaudio]
音乐-《Octaves》

25 日深夜,台风已二次登陆,给泉州带来了大量的的水汽。空气很湿,有一种下雨的味道。不热,但,又谈不上凉快,挺拧巴的。风扇只吹到脚,凉席像没有似的,雨声在安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脆。头脑还很清醒,这个暑假快结束了,假期却一篇文字都没有写。在下楼拿矿泉水的时候想到这件事,一看时间也不算太晚,就开始写这篇文字了。

不知是生物钟还是其他什么缘故,在假期我也睡得很晚。平时在学校,因为时间安排得太紧、不敢多睡,周末时间都是自己的,多睡貌似就是对自己课余时间的侵犯了。下楼的时候看到黑漆漆的背景中亮着几屋子的光,难道他们也认为早睡是对自由时间的侵犯吗?

先前人们的作息都是很规律的。晚上要加班,就要火烛照明;普通百姓若不凿壁偷光,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休了(也有借月光捣衣的,只是大概如此)。有电之后,我们可以熬得越来越晚、睡得越来越少。最近照一照镜子,发现自己的黑眼圈很浓了。

也许台风把电线杆吹歪,我房间的电灯不亮了,我就不会在这个下着雨的夜里写东西了。


本文作者:林林。由 Restent Ou 抄录并发表。

分类
生活

我有一个同学

我有个同学,名字不好在这里提到,但是他的外号我们都不用避开——“垃圾君”。这外号的由来我不太清楚,只是听别的同学依稀讲过——他骂别人常骂“垃圾”,而他又自学日语,爱听日语歌,不知道是不是日语中男子名字后面要加个“君”字的缘故,就成“垃圾君”了。
我不得不承认这位同学的性格很“直”,心中有什么想法都会通过或言语或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是像我们还有些事情不能跟别人说,还有些情绪不能发泄出来,至少从跟他接触比较少的我看来是这样。我们说一个人性子直也许是在夸他,可这位同学的性子未免太“直”了一些。有次他告诉我:“我觉得你有点不太干净,他们说你本来就这样,让我不要跟你说。”我当时不仅没生气,甚至还有点感激他——感谢他可以“背叛”他的舍友跟我说这些。还有一次,我们在讨论奖学金的时候,他嫉妒地跟我说:“你以为别人的奖学金都跟你一样高吗!”我当时有些气恼,但转头一想:怪不得他好像在班级里没有什么特别要好的朋友。他在宿舍跟别人吵架,有的时候吵不过,就会把眉头皱起来,用拳头敲敲桌子。他皱眉的时候,眉毛以上的部分都是皱纹,没有照相机,也没有什么词可以形容他皱眉的样子。也怪不得他还有个“外星人”的绰号。他的性子“直”,可真“直”啊!虽说这样的性格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好处,但性格能这样直率的人现在已经不多了,我还是蛮佩服他的,至少在这一点上。
也许真正让他在班级没有什么朋友的,是他喜欢男生吧。他在初中干过的那些事情,我已无从考证,也就没有什么信心写下来了。至于他是不是同性恋,我也说不准。在班级同学的语境中,男同性恋这种东西总能跟恶心关联起来。这是一种偏见,还是自由呢?我也说不清楚。不过,我能说清楚的是,当课堂上老师无意间提到或者是口误说到任何跟同性恋有关的东西时,班级里的人都会齐刷刷地看向他,朝着他笑。同性恋不是要骄傲吗?在这个班级里,他又怎么能骄傲得起来呢?
他的同桌以及坐他前面的两名同学,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都时不时捉弄他,又或者说,骚扰他。与这些事无关,我们初中的老师曾就校园欺凌批评我们全班,让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同学们听着无关痛痒,甚至还有同学在下课后嫌弃说:“老师上课讲的那是什么废话!”
我是个自私的人。当全班基本都在讨厌那位同学的时候,我也有些不敢和他接触了。他有一次问我:“你是讨厌我吗?”

我没有给出答复。

补充:
文章写成已经很久了,今天想添上几段,记录我新近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
班级的歧视也分三六九等,他算是相对较轻的那一个。我们班还有个同学,不仅仅是我们班对他冷嘲热讽,而是全年段都对他态度不好。有天晚自习到班级,这会被歧视得更多的同学还没回来,“垃圾君”他在众人目光默许下,用脚将那位同学在放在地上的水瓶踢开了,又发出那种奇怪的猥琐的笑声。大家为他欢呼,这个时候他仿佛成了大家的英雄,这似乎也成了他可以引以为傲的事。孔乙己曾为自己报仇成功而大笑,他的笑是不是在为班级对他的针对而“报仇”呢?我不知道。说到这,我发现我好像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我至少都是一个冷漠的看客。
原来我认为他能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是件回归生命本真的好事。但转头一想,我们的温文尔雅就在于将自己过分的情感隐藏起来。若是人人都像他那样,那我们的状态与野蛮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对的事就是不对的事,野蛮就是野蛮。可总有人冲在众人的前面,当他们的“先锋”。全村的人一起把西瓜抢走是不对的,可怎么会有人打着法不责众的幌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把西瓜“捡”走?我为之前对别人施加过的暴力而感到长久的忏悔,我现在找不到那个人了,也就无法弥补我的过错。而今天,我同样为我的旁观无援而感到痛苦。
先前听到过一个故事,当有学生跳楼自杀时,同学笑着讨论:“猜猜这次能放几天?”也许,不,就是,毫无掩饰的暴力才是更值得憎恨的。
趁我现在还能为这个故事感到痛心,自己的人性还未麻木,写下补充的这几段。

分类
生活

人之所以为人

夜静,今年高考有关于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作文题目,不太想写成作文,但写成随笔,记录思考,以供来日回味。
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早已向我们展现了它强大的潜力。我曾幻想有一天会像《流浪地球2》那样,人工智能安排工程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包管一切。在那时,还要人有什么用呢?
“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它可以让人更专注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上。”这是现在大多数人赞同,也是我赞同的观点。但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是什么呢?像人类的尊严一样,这种概念说不清道不明,但其形式也许早已在我们脑中了。
在语文课上时常会读到颤动心灵的句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们能从中读出对物是人非的悲叹。人工智能能读出来吗?还是它们只整合了人类的解读呢?“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我们会对坚守价值的苏武产生由衷的敬佩,人工智能有无价值观念尚且不论,它们能被“及还,须发尽白”所打动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我们会深切感受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苦难,人工智能可以吗?有人通通予以否定,我不懂人工智能,还是不武断为好。
人是多情之人,无情之人不如工作的机器。机器只要供电和润滑油,人在廉价省事这方面就太差劲了。工作不是人的全部,人要跟人工智能,跟机器比工作,那就好比小学生和大学生比赛求积分一样。我们不擅长工作,擅长工作的人在人工智能面前貌似也微不足道。
我发现人会做一些貌似机器难以理解的事情,也就是所谓感性的事情。人会哭,会借酒消愁,尽管这样无益于情况的改变。人会在一些紧要关头力排众难,貌似这样并不理性。哦,人本来就不理性,正如卢梭所言“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人有怜悯共情的能力,这些在人际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
人的情感是人很重要的一部分。
人可以从纷杂信息中抽出要点,有概括和抽象的思维。
人类的创造力貌似是人相对于人工智能的核心竞争力。

有些东西因为时间关系只作大纲,来日估计也没法补齐了。

写于2024年7月7日

分类
生活

变老

在电影《头脑特工队2》中出现了新人物——怀旧奶奶。虽然并没有什么戏份,但也触动到了我。
在母亲乌黑的头发中冒出几丝银白的时候,在父亲因为一次事故而卧床不起的时候,在外婆已慢慢被疾病扼住喉咙的时候,在原先热热闹闹的家庭变得冷冷清清,甚至濒临分崩离析的时候,我知道:他们老了。
人类之怀旧的情感起源于今昔对比——昨天还欢声笑语,今天变得哑口无言。寂静、黯淡与独处容易勾起人们怀旧的情思。人总是渴望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但生活哪会都如他们所愿。当生活过得越来越不好时,那些曾经的好日子对人们就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此时若再来点照片、歌曲、老物件之类容易使人怀旧的物品,有的人便陷入对过往的向往当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时光易逝可谓是千古同悲了。既然如此,不妨属山间之明月,慢慢长大,慢慢变老。

分类
生活

梦想

把白纸摊开放在桌子上,对着白纸发愣。我好像不适合当位写手——写手应该是拿起笔来就知道要写些什么的。我曾为自己的文章感到自豪,也为自己的文章抓狂过——换句话说,我现在就在抓狂当中。白开水式的语言裹挟着毫无逻辑的论据,用没有灵魂的书写将一个个沙哑的字摆在答题卡上。这是我的月考作文,至今离高考最近的一次作文。

理工类的工作我好像不太喜欢,因为我害怕被一个个工程图以及日复一日的数学建模烧透了头脑,我在学校里就害怕被无名抽象的对数和捉摸不透的椭圆包围,还有那一道可以研究一个小时的磁场加电容的动量题目。有的时候我会感觉到数学和物理是美的,特别是在推出某个值是常量的时候,推出一个简单的方程可以描述理想气体参量变化的时候。但是大多数时候,我害怕它们。

尽管我说了这么多,我的父母仍然十分希望我能掌握一门技术,这样就不至于没有饭吃。这可能就是周国平在《中国人缺少什么》演讲的末尾提到的实用品格的坚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