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

尊重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在不同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正如世界文化具有多元性一样,我们的价值取向也各有差异。尊重各自的不同,放下彼此的偏见,正是当下我们作为开放多元社会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

“人生来就应是自由和平等的。”人类社会的多元代表着有“少数”存在。有时成为“少数”并非自己所能决定,却要遭受他人异样的眼光和尖酸刻薄的言语。我们看到坐着轮椅的出行障碍人士会感到好奇,我们遇到“长相突出”的会感到不自然,我们见到与我们意见不同的会大骂粗口,我们听到与常见价值取向不同的人会背地讥讽……这些都是不尊重“不同”的表现。这些行为很明显影响到了社会的包容性,对少数群体不友好。

我所强调的尊重不同,并非是对主流思想的结构,对大多数群体的道德绑架。我也不认为成为少数就可以高人一等。在我看来,社会至少需要给“少数”生存的空间,在主流外应该允许特例的存在。

前文提到,成为少数有时并不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所能决定的。这就好比客体事物是不会因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凭空消失的。例如性取向和性别认同就是既定的。目前普遍的说法是,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不会因我们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这所带来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我们无需思考我们应该是怎样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因为“是”出现在“应该”之前。我们也无法主观变成某种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人。第二,我们无法为我们的性别认同或性取向提供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解释。“你配是男同吗?”回答这类问题,就是在为必要性和合理性做解释。很显然,这类问题是回答不了的。因此,我们也不需要为自己早就有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做任何解释。

分类
生活

读后感

在小学,我似乎没有读过多少书。有些书,例如《阁楼里的秘密》和《绿山墙的安妮》里面的内容我已不记得了,当时可能也没有太认真看。《金银岛》只看了开头和结尾。从小学开始,我们的作业里就有读后感,别的班级甚至还有阅读检测题。写这些读后感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写成摘抄,但摘抄的内容现在不记得了。《山羊不吃回头草》《青铜葵花》《童年》和《母亲》里的东西仍然记忆犹新。

初中的推荐书目好些,但每次语文考试都会有阅读检测题。这些题目会考祥子用多少钱买的黄包车,车厂的经营者是谁,尼莫船长到了哪里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检验一个人阅读过名著暂且不说(答案也很明显),如果一个人读书是为了打这些边边角角的奇怪的问题的话,读书也就变了味。似乎我们这一届中考有所改变,不会问那种答不上来的题了。

初中的《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简•爱》记忆犹新,但你若叫我写这几本书的读后感,那我大概只会写个“同情新鲜和自由”了。

自我感觉阅读有点来者不拒。至少不会因为内容高度理论化就看不下去。高一的《乡土中国》我能读进去,但《红楼梦》就把我排除在外了,没读多少,读的过程中最多因为里面的低级玩笑提神几下,根本没读进去。高一因为有打算做研究性学习,读了些许社科论文,一口气读完之后头会有些晕。

高中又有读后感的任务,反复到网络上去搜写读后感的方法。有些人说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矛盾,但我读《雾都孤儿》只注意到奥利弗,为他在收养时日过的生活感到宽慰,对他在小偷团伙里的日子感到悲伤和气愤,真没什么感受好写。《山》和《朝闻道》也是一样,本身小说就短,还没什么好讲的。若是要谈感受的话,一个“震撼”就搞定了。《三体》小说长,但有什么感受呢?

有一篇《大卫•科波菲尔》的读后感范文,每一段大概写大卫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谋德斯通姐弟是什么样的人……这样好写,也很无聊。我看我自己阅读,不求能写出什么能获得市级征文比赛几等奖的读后感,只要读的时候有些感动,有些震撼,感觉自己的生活有谁也是这样子的,就成功了。

分类
生活

夜间闲想

如果每个人的心中有一盏灯,那么世界将不会黑暗。

高二的学习生活来得要比高一的忙了,以至于我没能抽出什么时间来做记录。记录什么好呢?本人近期输入不足,生活上似乎也没有太多的事,这就像居里夫妇在实验室“泡”了几年,如果要每天写日记,可能也是相当难的。自己认为沉默和微笑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我常常沉默寡言,并不是因为我得了运动性失语症,只是要说的话太多,说不过来了。

从小学开始,我的交友就特别容易“在一棵树上吊死”,身边常有一些自己认为很要好的朋友,实际上,这些朋友并没有把我看得跟我看他们那样重要,友情就逐渐疏远了。

在前段时间,学校给我们奖励红包。我将红包的这笔钱带回家里,家里允诺我支配其中的一部分,变现上转了一些给我。也许是我多情,每当想到钱的事,都会睡不着觉。家里的每笔钱都是能起作用的,我这笔钱又何尝不是呢?钱在父母手里就只有一个用途——就是马上花掉。先前母亲跟我讲了个故事:支付宝的花呗每月十日还款,我母亲的工资刚打进银行卡,不到十分钟就被转走了,只剩下了五十块钱。好像是这钱啊绑架了我们,我们这么说再多也改变不了现状。这钱好像应该给我一点,但他们每天起来就要想着接下来一天要还多少钱啊。
《扬帆》——我们学校的校刊
这几天,我们班级门口有几本《扬帆》。我看到名字就想起今年春节写的那篇文章。意料之中,还真的在上面。过一会仔细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发现有一处错误没改,懊悔不已。之前也为自己编的报纸上出现的错误十分纠结。自己应该是到了完美主义的“晚期”了吧。

分类
生活

上图书馆

泉州图书馆建筑外观
因为我家离图书馆太远,坐公交车来回大概要两个小时,所以去图书馆的机会并不多。有时去图书馆会幸运地遇到下午会闭馆的星期三,整个上午也没有在图书馆读过多久的书。似乎图书馆是用来借书和做其他事情的?我还不习惯在公共场所读书,更没有尝试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站在图书馆庞大的建筑下面,我莫名地会产生一种敬畏。也许是自己太渺小,渺小到穷其一生可能都没办法把其中的书读完读透;又或者是图书馆太大,外形像艘帆船。

图书馆是格外的安静。我在图书馆里很少听到说话的声音,这使得我在图书馆里更倾向于把母亲打给我的电话挂掉。

这里的人都很漂亮。他们或是在笔记本电脑前准备着自己的论文,或是做着化学题目,我是洋洋洒洒地翻着书。具体我也没多注意,因为注意别人太久似乎是种失礼的行为,就像在老师的注视下我没办法好好晚自习一样。
泉州图书馆

分类
网站

加入开往团队所给我带来的

(以下内容都是我语音输入出来的,也就是说出来的,你可以想象一个人面对面的在跟你说话)

大家好,我叫林林。就今天加一个博主的微信,然后他开头就问好:“您是开往的林林吗?”那看来我已经臭名昭著了哈哈。呃,几个月之前就看到晓雨(还是叫他网名比较好,虽然比较习惯叫别人的真实名字)在他的博客里面发表了一篇文章《加入开往团队所给我带来的》。啊,看了那篇文章,我感触比较深。之前去邀请一位博主加入另外一个项目的维护组的时候,就发现他在那篇文章里面发现了个华点,就是那个忘记被他打码打掉的那个“你喜欢散兵吗?”。就看那篇文章,自己也在思考:我从开往获得了什么?我让开往获得了什么?

忙这种开源项目,不做编程的话,可能更多的只是忙一些繁琐的事情。就比如说,审核网站、处理issue、跟别人沟通之类。我自己目前还有一个中文博客列表导航,这个项目目前就几乎没有精力去管,项目本身也有人在管理。那个项目刚开始添加网站的方式非常的原始,就是在GitHub上面对一个JSON文件进行编辑,进行人工编辑。那个时候添加网站就是机械式的ctrl+C/V,就今天把友情链接搬过来的时候也用了这个方法,也才20个网站就受不了了。开网在没有用数据库之前也是用这种比较原始的方法添加网站的,就挺好奇刚开始那一会300个网站是怎么加进去的。那在开往做这些事情,其实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甚至我弄博客还要倒贴钱去买域名、买服务器,还要花精力在搞网站,搞服务器,搞CDN,更新域名证书,提交网站备案之类的各种各样繁琐的事情上面。所以参与这个项目更多的给我带来的是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及项目被人夸赞所带来的自豪。

开源项目这种神奇的东西其实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维护,像听说个站商店目前就是完全由一个人来负责开发,负责审核,负责日常的运维。开往以及中文博客列表导航都经历过这种阶段,但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常常会因为维护了这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一些状况,导致项目停滞。所以你看,目前两个项目都是有一个团体,当然开往维护组的一位技术说是团伙,来进行日常的开发、日常的维护的。

开往项目里面是有分工的。我之前初中的时候进过一个服务器的建设群,那个群刚刚创建,所以那个时候群里面非常的吵,各种各样的人都会提出他们自己的方案,那个时候喧闹了一个上午都拿不出一个大致的计划。在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要先对建筑、指令、红石的人员进行分类,然后再分组选出组长,再有这些组长来下达命令,来进行讨论。这个方案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建设群里面全体成员的同意,大家按照这个方案很快就建立起了秩序。在团体里面,除了那种两三个人的小团体,一般都要建立这种分工,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至少不会无缘无故的吵架,然后吵不出结果。

我在维护组里面大概担任了一个运营的职位,然后目前负责技术的同时也可能担任了一个产品的职位。我经常在维护组里面提需求,比如说要多设计一些跳转的页面,要弄一个**的计划等等。那这个时候产品就会内涵我:“当需求不是自己实现的时候,想象力就会飞出天际。”于是我每次提需求的时候就会说:“这功能很重要,再拖下去开往就不行了,你再把这个需求延期下去,我就要死了。”但事实上,技术,包括中文博客列表导航那边的技术,都挺会咕咕的。中文博客列表导航那里有个功能“统计图表”就拖了几个月。

那有的时候我们也会一起给我们维护组的设计晓雨提需求,提有关页面设计的需求。就最近新版的页面的讨论我因为在学校所以没有参与,但是回到家之后,看他们的聊天记录,感觉就是讨论还是挺频繁的。晓雨做出来一版,然后就被要求改一版。那当我们讨论有关新的跳转页面的需求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活跃,除了我们维护组的前端。这个场面用我们那位负责开发的人说的话说,就是“当后端在讨论要如何优化前端的时候,整个办公室都会洋溢着快乐的氛围”。

我们维护组里面也有互怼。之前因为我审核网站比较慢,然后就被那位负责开发的全都给审了。

“你把网站审了干嘛?”
“没有,我就审了超过30天的。”
“不是,超过30天的才能审啊。”
“就看他们呆的太久,就把他们审了。”

那位技术后来还说他一个人每周花个十分钟就可以干完。我就求他这种事情还是留给我来干,毕竟我不会编程,在项目里面也可能做不了什么事情。

最近他帮开往弄了一个能够检测网页有没有挂上开往链接的脚本,我就在后端的仓库里面提一个issue说有些网站被他误判了,那个issue被直接打回。

有些事情写成文字可能就变样了,还是得用脱口秀的方式讲出来。目前不得不承认的是,开往是一个开放、需要群策群力的项目。之后可能会在各种各样的平台发一些有关维护组内部的一些聊天,像今天这样整篇文章都在讲一个项目的个人还是不太受得了,希望之后可以将开往内部的一些讨论分享出来,让大家了解,这是一个有趣的维护组,有趣的小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