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

生活的理想化

一天晚上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因为我们吃饭的时候要刷餐卡,会提前把自己的餐卡拿出来,所以我能无意中看到别人的卡贴和卡套。排我前面的人卡套上印着枫原万叶的立绘,过一会拿着面的同学把贴着魈的餐卡收起来(那两位同学都是男的),再接着就是一位女生把掉在地上的贴着天气之子卡贴的餐卡捡起来。

这两年我虽然没有再去专门每周一天到图书馆干活,但心情好时到图书馆还是会帮管理员放书、借书。在我们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同样要出示餐卡,这时我又可以去看别人的卡套和卡贴,有宵宫的,有空银子的,有神里绫华的。想起我前几周把从同学那里抢来的魈别在校服上,自己又何尝不在套中呢?

心理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从众多的价值观中选择六个,再逐步删除,只留三个。在这个过程中,我思考道:一个人要想同时做到自在、淡然、启发人心是非常困难的,而游戏中人为塑造出的角色又是被理想化的。它来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承载着我们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理想自我。这事本没有错,但为此疯狂地买周边,痴迷地喊“老公老婆”,倒有些过分。

有些感性的事物本不应用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小则怡情,大则冲昏头脑。感性过度,自我在哪里呢?

我们时常会进入自己或是别人给我们铺设的理想世界,而现实又会将我们从理想世界拽回来。《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夜游荷塘,就像进入了一处梦境,一切都是理想化的,等到了后面荷塘外的灯光又将他带回现实世界。游戏是一样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兴奋使我们更愿意呆在这个被理想化的世界里,而逃避现实。那些沉浸在自己世界的诗歌也是一样的,当事人以及读完诗的我们看看现实的时候,便会感到明显的落差。生活是不理想的,不完美的,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现实,这件事本身就是现实的。

尼采说过,英雄就是那些认清生活的真相,还选择继续前行的人。他们有一颗孤独的灵魂,对痛打着他们的生活保有一份付之以歌的热情。

最后用我最近写的一首诗结尾:

自命身由主,宫燕驻肩头,王谢堂前多旅谷。前奏征号,杯酒随旁,身怀单刀赤脚行。
拾叶叶自奏,浪子留荒波,月落空灵见乌啼。漂泊随风,酣然已醉,星映静江水自流。

分类
生活

博文写作的过程中不应过度使用人工智能

2024年4月13日更新:重读此文,认为本博客有坚守阵地的义务,故在网站底部添加标识,指向此文章。

最近,杜老师土木坛子都发布了有关 ChatGPT 与博文写作的文章,在一些博客站长群里面也有用 ChatGPT 来帮助他们写作、水文章的一些言论。在我看来,纵使人工智能帮助博文写作有提高效率、降低时间成本、带来新的写作灵感等等方面的作用,但我们不应过多的让人工智能干涉博文写作,不应过多的依赖人工智能来进行博文写作。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人工智能在知识的创造方面能力十分有限,绝大部分是通过整合网上已有的资料来给出答案。之前出现的人工智能诗人小冰也只是堆砌一些比较诗意的意象而已。由此可见,能进行创新创造的大脑还是只有人才有,至少现在大概是这样。

在马云驰教授的论文《博客的文化与社会意义》当中,博客具有对社会的解构和建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博客可以带来新的思想,从而对传统价值观造成冲击。博客宣告着“我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记者,每个博客都是一个媒体。如果要使博客能够带来新的思想,那就需要写博客的人能够进行创新创造,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一点我称之为 Express Yourself)。然而,人工智能有自己的思想吗?(它可能有情绪,但思想目前大概还没拥有)人工智能根据已有文化与价值观写出的博文对社会有没有解构和建构作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

在胡敏教授的论文《博客写作的双重心理救赎》中,博客可以帮助博客主和读者释放自己的压力,使自己的心里得到安慰和平静。我在写博客的时候,也有类似情绪释放和个性宣泄的感觉。上文提到,人工智能写作表达的是别人的思想。由此可知,当人工智能过多干涉博客写作时,博文的内容就隐去了作者的自我,读者读了博文不会有共鸣,也就无法发挥博客对博客主和读者的心理救赎作用。

再接着,我们不妨想一想那些使用人工智能来水博文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博客作为一个目前显得有些落后的互联网事物,本应该用来引导博客主写作,帮助抒发自我、锻炼思维。写博客怎么会有节省时间和精力之言?要谈水内容,不如去知乎这类论坛上去水。博客流量少(不如说对比之下没人看),如果这个时候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来应付访客,这博文倒还不如不发。

在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环境下,我们十分需要自己写博客,让博客在我们生活当中发挥精神堡垒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我们的博客上面书写我们的思想,展现我们的文风,防止人工智能过度干涉我们的写作。

分类
生活

你是风

枫原万叶

红叶从树随风飘落,故作枫。

你是风,带着新鲜、神秘、快乐与随和的声息。在芳草鲜花丛中,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们抓不住风,就像我们抓不住光,但我们却能感觉到你就在空间。

你是风,随和而淡定,行步稳健,却能给所到之处留下些痕迹。在山谷与戈壁中,留下侵蚀的印记。我们追不上风,就像我们无法与光赛跑,但我们却能读取到你处处留下的脚印。

你是风,新鲜而神秘,不食烟火,却能保持亲近而娉婷、亭亭而玉立。人世历经沧桑,你却能保守住容颜。你庄严、活泼,不做任何停留。

风,快乐但并非没有悲哀,柔和但并非没有力量,随和但并非没有急人所急,神秘但并非未曾熟悉。若万物间具有尺度,那么你就是最完美的姿态。我景仰你,却不知如何接近于你的随和与淡定,不知如何像你那样,掠过蔚蓝的天心。

交给我,你的心必定熟知的快乐。我将用它和那世人未曾知晓的新鲜的声息把沉睡已久的自由与自得唤醒。苦难与忧虑将从此驱赶出我们的心灵。

魈,听召而来 – HONG的小站
温迪:「你的眼睛像我故乡的天空」

分类
生活

也谈读书

谨以此文,谈谈在语文课堂上讨论过的阅读的见解。

如果有一天你要环游世界,在船上只能携带一件心爱之物,你会选择带什么?一幅画?环游世界的过程中,到处都是风景。一道美食?食物有保质期,并且吃了就没了。有一位作家选择带一本书,书可以反复读、一直读,每次读都能有新的收获,每次读都会开拓出新的世界。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的思考也在加深。以我初一时买的《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为例,我在初二曾二度重读这本书,对于点评的一些内容有着更深的理解。就比如说初一时对于整容这件事情,只能想到虚伪,初二时便能想到生活当中虚伪的事情是时刻存在的,我们不应将虚伪认成一种罪行。(否则我们每个人都是罪人)像庖丁解牛那样,每次练习都能有新的体悟,每一次重新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

对于读书的方法,由于我读过的书并不多,除去学校要求读的名著之外所剩无几,论文之类的阅读经历都是摆不上台面的。(一天晚上读了许多篇论文,头很晕很痛,看来我还是不适合读论文)

对于本书通常有序、译者序和后记,通常是作者或者是译者对于书的内容、书的影响之类的介绍,尤其是译者序通常有对于作者整个人生的概括,以及作者所处背景的介绍。如果刚开始拿到一本书,不太想读内容的话,可以先读读译者序。(对于一些哲学书来说,这样读可以避免一些思考,但没什么作用罢了)

有的小说的情节是多线推进的,就像《三体》那样,每条线可能会推进个三四章节,然后再切回到另外一条线。这个时候,为了保证故事情节的连续性,我们可能没有精力去读一些对于科幻的细节的解析之类的内容,可以试试速读和跳读。跳读在这部小说当中可能体现的不太明显。在《简•爱》当中,遇到一些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与女主人公简之间的情感上的谈话,从英语翻译过来,往往显得迂阔,而且这些谈话对情节的把握并没有太大影响,可以适当地使用跳读的方法。

对于阅读的方法,培根曾在他的随笔《谈读书》当中说到,对于层次较低的一类书,可以让别人代读,然后取其摘要。但对于经典来说,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黑塞曾经在他的文章当中说道,我们很难在一生当中将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所有文学都读遍。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自我修养的过程,是为了完善自我所做的艰难跋涉,而不是出于任何具体目的。

身外之物都可以夺走,惟修养和气质不能。

分类
生活

从“然后呢”谈功利性的人际交往

在前面我们谈到了线上交往的局限性(详见 https://www.xiaozonglin.cn/archives/terrible-online-chatting/ ),在此,我们来谈论一下功利性的人际交往。试看下面一段对话:

老师,我读完《三体》了。
然后呢?
没有了。
哦。

这段对话有同学想要向老师分享他看完《三体》这件事开始,以“哦”草草结束。我不习惯也讨厌就某些人的某些对话斤斤计较,毕竟自己也没有在说话这方面做得多好。但这段对话所反映的人际交往的功利性是值得讨论的。

在我看来,人际交往可以分为功利交往和情感交往两类。功利交往只是为了办成某件事而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往往权责分明,少出现私人纠葛,办成了事功利交往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功利交往还常常与个人的权势地位相关。一个人得志时,周边可能有很多人跟随他,一旦这个人陷入困境,那些只为了名利而跟随他的人就消失了。患难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

情感交往是双方为实现个体快乐与集体幸福所做的努力。共情是人类最高级的情感,情感交往便建立在共情的基础上。人类从外界获得的宽慰很大一部分就来自情感交往。我们与心理老师的对话,我们与朋友在情感上的交流,并非是为了某些具体的实在目的,而是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观察我们的生活,便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功利交往在逐渐增多,情感交往相对的在逐渐减少。在许久以前,我问我的母亲她有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她在小区里有几个见过面的人,如果见面可以打声招呼,寒暄几句,也仅此而已。我们现在或将来与上司同事之间在完成工作任务上的交流,大多是功利交往。功利交往可以更方便,更高效地完成任务,但对个人心理的帮助微乎其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功利交往,功利交往对于处理陌生人的关系十分管用,厘清关系、避免产生情感纠葛是当今走向法理社会的趋势。但情感交往在生活中更有必要。人不是只会理性思考的机器,我是能感性感知世界、感性表达自己的高等动物。人在生活中总有苦闷忧郁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有别人来倾听、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