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失败
林林
撰写于 2022年 12月 10 日

 这篇文章已经改了几次。每当有遇到值得加到这篇文章,值得作为我对于死亡思考的内容,就会加到文章的前面。

 这周读罗大伦的《道德经说什么》,里面有一段话我颇有感触,摘录于此。

我们人跟大自然比起来真是太渺小了。比如罗浮山上有一块石头,当地人介绍说,汉代安期生在这儿修炼时,把这块石头当作棋盘下棋来着。我一听,汉代到现在,多少时光过去了,但是这块石头可没变!当时的人用的石头现在还在这,这就是天长地久,它和我们的生命比起来要久远多了。...有的生物只活一天就死掉了,有的可能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但是终究要死亡,我们还没见过哪有长生不死的生物。

 死亡是一个什么东西?我小时候认为人死了之后会“投胎”,到另外一个地方。这周读了《人生哲思录》,又有了新的思考。人是否来自于一个地方,死亡仅仅只是让人从这个世界回去了呢?“死亡不是同归大海,而是各回各的源头。


配合文章听《月亮处盗来的歌》

 今天这篇文章打算从个小故事说起:一个母亲告诉孩子,他已失去了的父亲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永远地照耀着他们。这个学期我们在心理课上面进行过一次活动,大家被随机分配到几张卡片,卡片上面写着一些词语,比如说“无措”、“充实”、“快乐”,老师告诉我们说:“假如这些词语代表着你的高中生活,那么你旳感受是什么?”她跟我们分享说,有一位同学抽到的是“死亡”。这个词语在我们班级里面当作笑话看待的,谁抽到谁倒霉。但是那位同学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死亡代表着新生,旧的不去新的就不会来。心理老师说,当他分享完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

 死亡不一定代表着终结,反而是新的开始。茂密的森林如果没有山火,长在底下的树苗将一直无法得到阳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微观上来看,一星的陨落往往让人感到悲伤;而从宏观上来看,星空还是那般灿烂。

 要谈失败,我还想讲另外一个故事:初一的时候,生物老师让我们在国庆节种豆芽菜,每天记录一下豆芽菜的生长情况。国庆回来只有一个同学做好了PPT,但是生物老师发现PPT中图片并不是同学自己拍的(有水印呢),同学对此解释说“豆芽菜生长情况不理想,就从网络上面找了些图片贴上去”,生物老师跟我们说:“搞科研是最避讳捏造数据的,如果实验失败,那就要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


假如一个探险者要在一条河流的左右支留之间进行抉择,他选择了左支流,试探后发现前方是一条死水,我们能说他是失败的吗?相信他也一定不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一个过失,也不会有任何的内疚或悔恨——他知道每一个“错”都是在为他寻找“对”提供方向


《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如是说

 我们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前面1000多次的失败,也就没有后面第1001次成功。语文老师说:“苦难是常态,幸福才是弥足珍贵的。”类比一下,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弥足珍贵的。如果我们要是没有敢于面对失败,一受到挫折就颓废,那又有什么机会去迎接成功呢?

 在清华大学开学典礼上,教师代表梅赐琪的演讲没有讲成功,而是讲失败。在他看来,与成功相比,失败能看见自己能力的边界、输赢之外的风景和个人以外的世界。

 失败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死亡也给我们带来了生的意义。

 我曾经在小学的语文课文上面看过这么一则故事:一位父亲让他擅长算数的儿子做一道题,一辆列车在第一站下了多少人,上了多少人,在第二站下了多少人,上了多少人……他的儿子很拼命地算,最后他却问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请问列车到底经过多少站?”。人生的意义往往不是每一站的输赢得失,而是路上的风景,路上的人和事。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一生,也并不是参考他赚了多少钱。

 我们在课上讨论死亡,讨论怎样延长人的寿命。除了通过现代医学来延长寿命、延长生命的长度之外,我们还有生命的广度和生命的深度。我们应该趁现在,挑战尝试做一些我们之前不曾做的事情,发掘自己未曾想过自己能做的事情。最后用我们语文老师的话来做结尾。

 “一件事情,如果你认真去做,就会遇到不同的风景。”

死亡与失败

 这篇文章已经改了几次。每当有遇到值得加到这篇文章,值得作为我对于死亡思考的内容,就会加到文章的前面。

 这周读罗大伦的《道德经说什么》,里面有一段话我颇有感触,摘录于此。

我们人跟大自然比起来真是太渺小了。比如罗浮山上有一块石头,当地人介绍说,汉代安期生在这儿修炼时,把这块石头当作棋盘下棋来着。我一听,汉代到现在,多少时光过去了,但是这块石头可没变!当时的人用的石头现在还在这,这就是天长地久,它和我们的生命比起来要久远多了。...有的生物只活一天就死掉了,有的可能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但是终究要死亡,我们还没见过哪有长生不死的生物。

 死亡是一个什么东西?我小时候认为人死了之后会“投胎”,到另外一个地方。这周读了《人生哲思录》,又有了新的思考。人是否来自于一个地方,死亡仅仅只是让人从这个世界回去了呢?“死亡不是同归大海,而是各回各的源头。


配合文章听《月亮处盗来的歌》

 今天这篇文章打算从个小故事说起:一个母亲告诉孩子,他已失去了的父亲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永远地照耀着他们。这个学期我们在心理课上面进行过一次活动,大家被随机分配到几张卡片,卡片上面写着一些词语,比如说“无措”、“充实”、“快乐”,老师告诉我们说:“假如这些词语代表着你的高中生活,那么你旳感受是什么?”她跟我们分享说,有一位同学抽到的是“死亡”。这个词语在我们班级里面当作笑话看待的,谁抽到谁倒霉。但是那位同学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死亡代表着新生,旧的不去新的就不会来。心理老师说,当他分享完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

 死亡不一定代表着终结,反而是新的开始。茂密的森林如果没有山火,长在底下的树苗将一直无法得到阳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微观上来看,一星的陨落往往让人感到悲伤;而从宏观上来看,星空还是那般灿烂。

 要谈失败,我还想讲另外一个故事:初一的时候,生物老师让我们在国庆节种豆芽菜,每天记录一下豆芽菜的生长情况。国庆回来只有一个同学做好了PPT,但是生物老师发现PPT中图片并不是同学自己拍的(有水印呢),同学对此解释说“豆芽菜生长情况不理想,就从网络上面找了些图片贴上去”,生物老师跟我们说:“搞科研是最避讳捏造数据的,如果实验失败,那就要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


假如一个探险者要在一条河流的左右支留之间进行抉择,他选择了左支流,试探后发现前方是一条死水,我们能说他是失败的吗?相信他也一定不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一个过失,也不会有任何的内疚或悔恨——他知道每一个“错”都是在为他寻找“对”提供方向


《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如是说

 我们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前面1000多次的失败,也就没有后面第1001次成功。语文老师说:“苦难是常态,幸福才是弥足珍贵的。”类比一下,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弥足珍贵的。如果我们要是没有敢于面对失败,一受到挫折就颓废,那又有什么机会去迎接成功呢?

 在清华大学开学典礼上,教师代表梅赐琪的演讲没有讲成功,而是讲失败。在他看来,与成功相比,失败能看见自己能力的边界、输赢之外的风景和个人以外的世界。

 失败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死亡也给我们带来了生的意义。

 我曾经在小学的语文课文上面看过这么一则故事:一位父亲让他擅长算数的儿子做一道题,一辆列车在第一站下了多少人,上了多少人,在第二站下了多少人,上了多少人……他的儿子很拼命地算,最后他却问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请问列车到底经过多少站?”。人生的意义往往不是每一站的输赢得失,而是路上的风景,路上的人和事。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一生,也并不是参考他赚了多少钱。

 我们在课上讨论死亡,讨论怎样延长人的寿命。除了通过现代医学来延长寿命、延长生命的长度之外,我们还有生命的广度和生命的深度。我们应该趁现在,挑战尝试做一些我们之前不曾做的事情,发掘自己未曾想过自己能做的事情。最后用我们语文老师的话来做结尾。

 “一件事情,如果你认真去做,就会遇到不同的风景。”



猜您想看

评论区